服务中创出一片新天地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践行群众路线纪实
本报记者 陈敏 沈朝晖 通讯员 戚音
宁职院学生在海天集团投资的实训大楼里实训。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生源差,录取分数低,高职院校拿什么来比拼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有出路?
令众多高职院校备受困扰的问题,却在年轻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得以迎刃而解,并创造了奇迹———连续十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且有三成晋升为技术骨干。
这一切奥秘何在?
“关键在于学校始终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扎根当地,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
这是该校党委书记苏志刚的回答。
摸准群众所需所想,以需求主导教学改革
9月4日,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正在进行。讲故事的主角是来自学院8个系院的30名学生代表。“设备专业高级工考证难度较大,需要老师加强辅导”,“跟单实训课的老师上课案例有些陈旧,能否结合最新的企业实际进行讲解”,大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出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体会和意见。聆听这些“故事”的正是学院领导班子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举办了多场这样的“故事会”,青年教师座谈会、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大家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将所遇到的困难、所碰到的问题反映出来。
这样的“故事会”也延伸到了企业。11月12日下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20位教授来到地处北仑区的力劲科技有限公司,与企业管理人员座谈,到车间实地考察,他们的目的就是听取企业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意见,了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宁职院组织老师走访企业已不下80家。
“对我们学院管理层来说,学生和老师就是我们的群众;对于学院来说,企业和社会就是学院的群众。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真心听取群众意见,脚踏实地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苏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其实,各类意见征集和走访企业活动,宁职院平时也在坚持开展。“作为一所高职类院校,以生源相对较差,实力相对较弱的先天条件,我们能走到今天,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等众多荣誉称号,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9%,靠的就是贴近学生、老师的想法,摸准企业、社会的需求,以需求来主导教学改革,融入地方发展。”苏志刚说。
今年8月以来,宁职院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调研、征求意见、查摆问题、整改活动。苏志刚认为,这给了学校管理者对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一次认真学习和反思的良机,更加坚定了学院融入区域、服务学生、服务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企业首选的学生
“对不起,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已经没有了。”“不好意思,模具类专业的毕业生也没有了”……离毕业还有好长一段时间,但这几天,宁职院招生就业办的老师们却忙个不停,来要学生的电话络绎不绝。招生就业办主任周晨告诉记者,学校好多专业的学生早已被企业抢光了,像化工类专业学生早在一年前就已被预订一空。
与这令人振奋的场景截然不同,1999年秋天,首届870名学生走进宁职院,眼里写满了迷茫,“现在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我们职校的学生会有好工作吗?”
苏志刚发动老师们下企业调研。调研的结果却让苏志刚大吃一惊。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浙江省及宁波市利用外资的战略重点重要基地,区内集中了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38家。但很多企业,75%至80%的工人是农民工,整个企业管理层里大专学历以上的不到1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苏志刚意识到,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学生,是学院面对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群众。这次调研让宁职院定下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致力于培养企业首选的学生”。
“学校能不能联合企业,按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当年9月20日,宁职院机械系与敏孚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学院聘请敏孚总工程师为机械系主任,机械系又命名为“敏孚机械系”。
敏孚开始全程介入机械系的教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派出最强的技能老师,还专门为机械系学生建造了一个教学、实习基地。在这一新模式下,学生在校上理论课一年,剩余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津贴。
“教学课程由企业制订,学生一边上课一边上班,这还算是学校吗?”当时,校企合作办学在宁波还是破天荒,在全国也没怎么听说过,宁职院的创新举动引来了非议。但事情很快发生了转变。
任君庆老师回忆说,学生在企业实习几个月后,一件令传统教育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在企业待过的学生,课前会主动预习,课后会将桌椅摆正,上课纪律严明、听课认真,而其他学生有的上课开小差,有的玩手机,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这一幕震动了老师们,他们意识到,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更贴近市场需求。
刚毕业的学生马上就能胜任工作岗位!欣喜的企业家们开始指名要求招收敏孚学生。2002年,机械系首届80余名学生毕业,平均每个毕业生拥有3个岗位。很快,大二、大一学生被提前预订一空。
海天集团、台塑集团、宝新集团等大企业纷纷上门与宁职院商谈联合办学。
采访中,苏志刚告诉记者,与敏孚企业的成功合作,坚定了学校的定位,13年来,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主导学校教学、人才培养,学校的快速发展更是证明,只有以社会需求为主导,高职院校才具有生命力。
据统计,目前,与宁职院合作办学的企业已有500多家,还建设了4个以企业命名的二级学院,“工学结合”的学生受益面在60%以上。
而这一当年备受争议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今天已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学生所学为企业所需,不仅学生找“婆家”不用愁,而且到了“婆家”成长快、薪酬高。
据统计,学院为社会输送的3万多名毕业生中,70%毕业生在企业技术岗位工作,其中30%毕业生晋升为技术骨干,25%毕业生晋升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部门负责人,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以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为己任
在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的同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还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需求,鼓励教师们直接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宁波甬华树脂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石油树脂加工的企业。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实力的技术研发人员,企业产品过于单一,附加值较低,导致公司一度濒临破产。了解这一情况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孙向东博士带领教师,组织了课题攻关小组,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经过一年的技术攻关,“道路标线涂料专用C5石油树脂”研发成功,打破了外国企业对该项技术的长期垄断。公司也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大逆转。就在不久前,孙向东博士主持实施研发的浙江恒河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7万吨/年碳五碳九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信部联合组织实施的“2013年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该项目生产的自主核心技术将有效缓解高端产品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这样的案例在宁职院还有很多。范进祯教授领衔的机械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爬缆机器人,替代人工高空检测作业,每年可节约检测成本200万元;熊瑞斌博士工作室承接“汽车排气系统隔热罩的振动特性研究”、“汽车内门拉手的CAE分析及优化设计”等项目,帮助委托单位先后获得美国通用汽车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六年订单,分别创造每年2500万元和2000万元的产值;学院与企业共建“胡耀华工作室”、“张贤彪工作室”、“王海波工作室”,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协作、技术发明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
自2007年起,宁职院在全院开展“种技术”活动,就是把教师的科研技术成果放到企业进行“耕种”,让技术成果在企业落地生根。据统计,近三年来,学院已陆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百个。通过为企业服务,在为企业解决难题的同时,也让教师拥有了沙巴体育,皇冠足球体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坚持融入区域发展,与地方建设同呼吸共命运
以社会需求主导教学改革,按企业需求培养学生,教师投身企业转型升级。建校13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早已深深融入了区域发展。
北仑人亲切地称呼宁职院是“我们的北大”。因为,宁职院不仅为当地企业培养提供人才,而且校园里还落户了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园区内已入驻149家企业,成为区域IT服务外包、创意动漫及工业设计企业的集聚地。同时,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宁波服务外包学院等也相继落户园区和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为建成一流的IT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信息与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工业创意设计基地、物流信息化基地及学生创业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名副其实成为区域的科技高地、人才高地。
据统计,宁职院通过数字科技园建立了化工、电子、工业设计等7家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与北仑区科技局共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区校合作开展技术交易及咨询、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据统计,2012年,共为区域企业完成各种项目申报661项,调研企业630多家,开展技术服务120多次,举办各类科技合作活动34次,技术合作成交额2103万元,帮助企业申请各项专利1300件,获得授权专利1000件,注册各类商标300件以上。
依托商务部在学院设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宁职院已为95个国家培训教育及港口管理官员600多人,学员遍布五大洲,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经验、成功做法向国际推介,为本地企业走出国门搭建桥梁,培养海外本土人才。
宁职院还积极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作用,融入港城文化。2011年,宁波市、北仑区共同投资2.6亿元与学院共建“北仑-宁职图书馆”,落成后将向高校师生和区域内70万常住人口同步开放。
2012年7月9日,宁职院与北仑区人民政府再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的协议,掀开了全方位合作的新篇章。按协议,在科技创新领域,双方将建立宁波模具技术应用中心、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等平台,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双方将共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驿站;同时,双方还将共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签约仪式上,北仑区区长华伟说:宁职院开放办学,在区域服务中体现自身价值,从而也促进自我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为北仑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有效贡献。
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宁职院近年来呈跨越式发展势头———
2006年,入选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2007年,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每年为全国职业院校培训教师2000多人;
2009年,“搭建教学育人就业开放平台”办学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填补了宁波市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空白;
2011年,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
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荣誉代表过去。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坚定了我们为民办学的信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寻找差距,探索新的发展思路,践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着力满足师生期盼和企业需求,办一所真正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院校。”苏志刚说。
教育实践活动要确保实效
本报评论员
确保实效、取信于民,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性要求,也是检验活动是否取得成功的唯一标准。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是以此为努力方向和评价标准,积极探索有效载体,实实在在查找差距,扎扎实实采取措施,取得了让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各方比较满意的实效。
多年来,作为北仑区唯一的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推行符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成功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企业首选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特别是连续举办多场面向学生、教师和企业的“故事会”后,深刻认识到,在宁波经济加速转型升级,一些企业求“才”若渴的当下,学校要加快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服务能力,打造宁波高职教育品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就必须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真心听取群众意见,脚踏实地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对照查找出来的问题,该校明确提出三个“始终坚持服务”,即始终坚持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始终坚持服务教师的发展提高、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和区域的转型升级。为此,学校以需求主导教学改革,加大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急需、用得上的人才的力度;围绕“忠诚、敬业、有办法”的要求,着力提高干部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推动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生产线上的科研”,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一线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探索学校与地方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效。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找出来的问题准不准,是否真正解决,解决了多少,解决得好不好,成效显著不显著,群众感受最真切,评判最中肯。眼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单位已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确保活动善始善终,扎实有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值得肯定,也值得学习。
新闻链接
A1版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3-11/22/content_672399.htm?div=-1
A3版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3-11/22/content_672439.htm?div=-1
《宁波日报》2013年11月22日A1版、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