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潮涌处,智造新声起,港城宁波正以产教融合,孕育职业教育的创新硕果。
紧抓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机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型高水平职业院校”的主动站位,在长三角制造业版图上镌刻下独特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印记——
这里把科研论文写在生产线上,以“硬核技术”突破企业“卡脖子”技术;
这里把校园变成产业创新生态的“反应釜”,政府、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裂变出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支撑力;
这里重构人才定义,支撑“隐形冠军”企业从宁波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让高校学子蝶变为创造产业增量的“蓝金领”。
从北仑港畔的产业学院到各个协同创新中心,从国家级众创空间到领军企业,这所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的职业院校紧扣“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主线,以产教融合破解企业技术壁垒,以校地协同驱动产业升级,以创新育人培育“懂技术、会创新、能攻坚”的大国工匠后备军,打造新时代职教新标杆。
从靶向攻坚到产能跃升
让“智造引擎”长在生产线上
走进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全球首条万吨级碳九加氢树脂智能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这项由宁职院孙向东教授团队研发的“芳香族/脂肪族均衡可调高性能氢化树脂关键技术”,不仅让高芳烃氢化树脂产品性能大大提高,还助力企业新增销售额14亿元,年产值突破120亿元,跃居国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
恒河材料的蝶变是学校产教融合赋能企业创新的缩影。近年来,学校建立“企业需求清单——科研团队对接——成果转化落地”全链条服务机制,针对宁波“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技术需求,组建一批校企联合研发团队。
宁职院教师丁文晖团队正是其中之一。今年,他研发的工业视觉质量检测系统融合AI视觉技术,让汽配压铸件出厂精度达到100%,企业质检效率提升20倍。“过去30人三班倒完成的检测量,现在2台设备就能完成。”企业生产总监算了一笔账:系统投用后年节约人力成本超260万元,同时让企业可根据零部件异常数据优化生产工艺,次品率下降81%。
这背后,是教师“双岗双聘”体系的强力支撑——教师同时具备学校讲师与企业工程师双重身份,将科研教学与企业需求深度耦合。“学校人才体系中,不少教师拥有企业技术总监或项目经理任职经历。”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子珍介绍。
这种机制在人工智能学院成效显著。该学院与海康机器人合作,成立宁波首家工业视觉培训基地,打通专业工程师、学校教师的生产和教学体系,构建工业全场景视觉项目实训室,实现科技创新助力一线生产,技术转化反哺教学。2024年6月,宁职院被批准为“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社会评价机构。
如今,学校已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转化”创新链条。数据显示,近三年学校帮助832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139个,其中关键核心技术难题81项,横向技术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05.9亿元;共助力43家企业成为“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技术输出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
从单点合作到生态构建
以“校地同频”赋能产业转型
在宁波某航空制造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的嗡鸣声见证着“科技副总”带来的质变——宁职院熊瑞斌博士团队研发的高精度航空复杂薄壁件精密制造技术,助力企业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级。
当技术“种子”在龙头企业生根发芽,数字科技园的“创新苗圃”也正培育沙巴体育,皇冠足球体育可能。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牵头成立的数字科技园构建起“技术培育——专利孵化——成果转化”服务闭环,累计服务企业220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帮助19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服务企业产值达58.37亿元,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宁波模式”。
“学校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通过‘揭榜挂帅’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真正实现‘解决一个难题、激活一家企业、带动一个集群’。”宁职院科研处处长胡克满说。
当创新势能跨越山海,宁职院的服务半径已从东海之滨延伸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依托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平台建设项目,学校坚持“随企出海”“助企出海”,根据中资企业海外园区的用工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学习企业最新技术,“学员回国后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骨干。”陈子珍说。目前,学校“技术+标准+人才”的打包输出模式,已助力多家浙江制造企业打开国际市场。
从技能培养到价值创造
用“人才方阵”支撑区域发展
“当我们的床椅一体化护理系统在养老院试运行时,护工阿姨说‘终于不用再弯腰搬老人了’,那一刻我真正明白科技的温度。”阳明学院学生岑大卫捧着“挑战杯”金奖奖杯回忆。他的项目聚焦失能老人照护难题,通过革新护理辅助产品,实现失能老人照护的柔翻身、智监测、准对接。
这是学校“思创融合、知创融合、行创融合”双创育人体系结出的硕果之一。自2011年以“挑战杯”为牵引构建竞赛育人机制以来,学校累计已有30余个创业项目成功落地,近两年连续两届以高职院校总分第一名捧得大赛“优胜杯”,培育出全国高职学生“劲牌阳光奖学金”暨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徐宇翔、浙江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崔晓迪等一批“双创之星”。
“除了双创育人,学校搭建双创通识、工管融通、专创融合、双创选修四合一教育平台,构筑‘普及激发——实践培育——孵化选拔’三阶梯育人课程体系。”宁职院创新创业学院教授许彦伟介绍。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实现技能人才赋能区域发展。
秉持这样的育人思路,学校为周边上千家制造业企业不断输送技能人才,助力宁波市高端装备万亿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多年来与注塑机龙头企业海天集团深度合作,共建“海天智能装备产业学院”,打造“工程中心——人才工厂——真实岗位”三阶实践场景,面向全产业链开展“蓝金领”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链主企业牵引的育人生态,增强了装备制造人才的岗位适配度与产业支撑度。“从入学到毕业,我们为学生打造了一辆‘人才价值链直通车’,即上车能力测试、过站技能测评、到站薪资结算。”宁职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海英说。
截至目前,学校已经为海天集团输送了2000余名技能人才,岗位遍布设计、生产、销售、技术支持等领域,助力海天集团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大型跨国企业,产品及客户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了“动力源泉”。数据显示,近五年学校毕业生留浙率稳定在90%以上,近20名毕业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涌现出创盈控股林立楷等一批创业典型,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后备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只有深深扎根产业沃土,才能培育出最茁壮的‘工匠之苗’。”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向鹏说。当产教融合的深度呼应产业升级的高度,当人才培养的精度匹配区域发展的速度,这所孕育在制造业高地的高职院校正以“服务型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实践,印证着职业教育的价值底色,回答着“职业教育如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命题。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产教融合“试验田”,培育沙巴体育,皇冠足球体育“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职教力量。
通讯员 李晟曈 陈子珍 竺笑爽 刘沪波
新闻链接:
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05/12/content_3821436.htm?div=-1
《浙江日报》:2025年5月12日